(德國之聲中文網)"著陸模塊-降落驅動器"(Landemodul-Abstiegstriebwerk)正確的中文名稱是什麼?馬蒂亞斯·毛雷爾(Matthias Maurer)或許是少數幾個知道答案的德國人之一。這位48歲的職業宇航員學習中文已經快6年了,而且他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。他在歐洲航天局(ESA)的不少年輕同行都認識到,對歐洲宇航員來說,中文可能成為未來一項重要的專業資質。因為中國作為航天大國變得越來越重要。在美國和俄羅斯航天領域近年來都不得不節約開支,而像馬斯克的SpaceX這樣的私人企業走上舞台之時,北京則以越來越大筆的國家投資支持中國走向太空的計劃。2003年,中國就已成為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。中國2017年公布的一份五年計劃中稱,"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業,建設航天強國,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"。有關計劃包括,到2022年建成一個66噸重、能容納3名宇航員工作生活的空間站;在空間站軌道上設置一個與美國哈勃望遠鏡類似,但視野為其300倍的空間望遠鏡;如果ISS國際空間站2024年按期退役,中國甚至將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永久性空間站的國家。雄心勃勃的計劃數月後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南極,將開啟中國航天的新紀元。迄今為止,來自地球的人類或其"使者"還從未到達過月球的這一側。按照北京的計劃,2030年中國宇航員將首次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跡。這顆地球衛星不僅在宇航史上具有非凡的象征意義,而且在中國詩歌裡,月亮的故事也是思念的化身。當然,這並非中國人登月的唯一原因。月球上有豐富的鋁、氦-3等礦產資源。無色、無味的氣體氦-3可被轉化為核聚變发電站所需的燃料。而不久前被发現的月球表面存在的冰,通過水解方式可獲取氫,也可用作火箭的燃料。由此,月球成了往返火星等其他太空目標的理想中繼站。這樣的計劃歐洲人只能在夢中才有。歐洲航天局的主任韋爾納(Jan Wörner)一年前就曾為建立月球村作為ISS國際空間站後繼的計劃爭取支持。有關的計劃和想法並不缺乏:月球的地質條件與地球十分近似。整個月球表面被一層塵土覆蓋,它可被壓成磚,建造倉庫,存放飛船部件、導航站和通訊站。此外歐洲宇航局的研究人員发現,月球塵土40%的成分是氧元素,如果能開发出將氧分離出來的技術,就能為實現在月球長期定居創造條件。不過歐洲人缺乏必要的資金。奔月路上誰領先對於是否還能負擔得起這場耗費高昂的探險,美國人很是矛盾。奧巴馬取消了一些耗資巨大的項目,而特朗普則一心想繼續領跑,他要讓美國重返月球。"我們必須保持美國在太空的領先地位",特朗普去年12月簽署有關航天发展的行政令時表示:"我們不能讓中國、俄羅斯或其他國家領先,因為領先的一直是我們!"美國最後一位宇航員登上月球是在1972年。理論上美國航空航天局最早可於2026年實施新的載人登月計劃,比中國還早4年。對於特朗普,這將是一次勝利--在他第二屆任期結束前。前提是他能連任,而且不會中途改變主意,因為他的選民很可能會抱怨這個形象工程花費過於龐大。強調航天技術不僅推動軍事進步,而且能促進民用領域发展(比如通信技術、氣候保護、全球電腦聯網等),僅靠這樣的論據,美國選民並不一定會買帳。因此,在諸如月球空間站、火星探索這樣的太空項目上搞國際合作,越來越被視為一種理性的選項。歐洲、俄羅斯和中國對此持開放態度,但華盛頓卻不希望中國加入。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參與的ISS國際空間站項目上,中國已經被排除在外。在華盛頓看來,任何一枚中國火箭都是潛在的武器,任何一顆中國衛星都是間諜工具。與此同時,華盛頓計劃建立一支"美國太空軍"--一支保護美國的導航和通訊衛星不受俄、中、朝鮮和伊朗攻擊的太空部隊,就像美國副總統彭斯所宣布的那樣。盡管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一再強調,中國很願意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組成一個"太空社群",對美國人來說這無濟於事。華盛頓的排斥政策歐洲航天局對中國的態度是開放的。這一方面是出於兼容的信念,另一方面是出於資金上的必要性。歐洲人希望,他們的宇航員不久將能飛往中國計劃建造的空間站。"中國人和歐洲人一同飛向太空",這樣的標題在10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。俄羅斯航天部門剛剛同中國簽訂了一項協議,計劃在太空進行更密切的合作。雙方計劃在月球建立共同的空間站,並為月球行動制定具有約束性的規則。不過在中國國內也有民族主義的聲音。中國登月工程總設計師葉培建就曾說,宇宙就像大海,而月球就是釣魚島,火星就是黃岩島,"現在能去我們不去,後人要怪我們。別人去了,別人佔下來了,你再想去都去不了"。葉培建所提到的島嶼,還有其他國家宣稱對其擁有主權,而中國則以激進方式捍衛這一領土。歐洲和俄羅斯現在希望通過接近實現轉變。"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時節,能擁有跨越危機的共同話題很重要。科學,尤其是航天,是個完美的例子",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如是說。而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機構代表史忠俊則慷慨地表示,中國的空間站"不僅屬於中國,也屬於全世界"。那月球也是如此嗎?本文作者澤林20多年來在北京生活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,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。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。作者: Frank Sieren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nioci49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